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于2022年年末收官,改革的成效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中国经济时报·智媒周刊选取改革的一些体现重点难点问题的案例,由点及面,剖析三年来国企改革的进展。
历经三年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收官,在完成主要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即将开启新一轮改革。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日前表示,下一步将巩固深化三年行动成果,谋划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行动,推动国有企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过去三年里,按照“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要求,把握好“一个抓手、四个切口”,层层建立“军令状”制度和第一责任人制度,改革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为继续深化推进奠定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项安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指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是国资国企系统落实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国企改革重大举措的再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探索形成了“系统性推进、清单化举措、定量化督办、典型性推广”的工作机制,产生了一批有一定的影响力的重要成果。分析改革逻辑和提炼规律性认识,有助于我们针对改革任旧存在不平衡、改革质量和实效仍须提高等问题,前瞻性谋划下一步国企改革行动方案,促进相关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高质量、更具实质性的进展。
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布局结构不优、三项制度改革“三不能”等问题上的突破,到建立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历史遗留问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实施,破除了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解决了一系列长期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难题。
国务院国资委有关人员表示,过去三年里,国资国企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新时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制度根基有力夯实;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法律基础问题实现历史性解决;国有企业“两非”“两资”清退主体任务基本完成,主责主业更加聚焦,剥离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扫尾;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实现全方位、整体性优化,进一步巩固了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领域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地位;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走深走实,完成一批中央企业的重组,并依照国家战略需要新组建了6家企业,通过国源公司整合10家中央企业煤炭资源,指导中国电信联合多家中央企业打造国家云公司,促进产业体系优化和竞争力提升。
这些积极进展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由国企改革专项工程遴选出来的改革“示范田”,打造了一批企业改革样板。
过去三年里,440户“双百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远超中央企业中等水准,209户“科改示范行动”研发投入强度、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均高于全国国有企业中等水准。“区域性综改试验”形成了一批地方国资国企联动改革发展典型,形成“省为主导、市为载体、省市联动、协同深化”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主要是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主要是以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三年脱困”等;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以完善国资监督管理体制为主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步入新时代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时期。与之前的改革相比,三年行动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国务院国资委有关人员指出,三年行动在以往改革奠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即除了要把国有企业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外,要适应新时代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通过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创新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保障社会民生和应对重大挑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作贡献。
以往的国企改革往往都是针对性突出解决单项问题,聚焦某一类改革重点任务,围绕某一方面集中出台举措,从局部推进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体制、机制、结构、环境等方方面面,具有鲜明的系统性、集成性,是国企改革政策措施的集大成者。比如,在四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曾经有从产权改革和加强管理两个不同的路径推进经营机制转换,三年行动将两种改革的思路进行系统集成、有机融合。再如,二十年前提出的加强董事会建设、规范董事会运作,2015年提出的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都在三年行动中有所突破,通过加强董事会规范运作、有效落实董事会职权,推动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与推行经理层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形成有效协同联动。
业内专家觉得,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国企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为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动力,提升了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发展质量提升,战略支撑作用增强,社会贡献不断加大。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电网”)探索分类开展制度审议、综合审议、一事一议等党委(党组)前置研究方式,细化前置研究事项分类清单,创造性地找到了在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可行路径。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期间,南方电网出台《治理主体权责清单》,清单准确界定权责,纵向覆盖25个业务领域、35个一级业务、131个具体权责事项,横向集成“三重一大”事项分类、行权主体、行权方式、行权路径等核心要素。与此同时,明确了集团党组不再前置研究讨论的36项授权事项,并通过对同一类型事项统一把关、对同一批次事项总体把关等方式,使得把关议题大幅度减少50%。
南方电网是改革的一个缩影,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通过将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正确地处理党组(党委)与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的关系,精准把握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联关系,公司有效统筹治理基本规则与治理结构差异性。
在集团与下属公司的管控上,南方电网用“模型+清单”因企施策精准授权,并依据《法人层级权责清单》,下放53%权责事项,通过“管理型+治理型”的不同行权方式,为子企业权责配置留足空间,用“方案+标准”有效落实子企业董事会职权。同时聚焦“子公司和分公司、董事会和执行董事、党委和党支部”三种区别,细分六种不同治理结构,探索出一条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和分公司分类管理的有效路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指出,中央企业高质量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在两个维度上下功夫。一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促进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加快建立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使董事会成为企业经营决策主体。南方电网深度聚焦“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形成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基础。
南方电网在2021年度改革考核中排名央企第二,过去三年里,在公司治理、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创新、活力效率、普惠共享等方面形成了“五个深度聚焦”改革实践,其中,“三能机制”破冰破局、拓面拓深,“能下”“能出”比率分别达7.0%、1.5%,与三年行动开展前分别提升4.4倍、2.2倍,均创历史最高,同层级收入差距最高达3.8倍。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依托昆柳龙工程创出19项世界第一,电力体制改革敢为人先,释放改革红利超3000亿元。
从混而不改,到体制机制的融合,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在“管好”与“放活”之间,找到了一条差异化管理之路,破解混改的机制融合难题。
“国投锚定做强做优这一共同目标,端出差异化管理‘一桌菜’,精准破解机制融合难题,打造活而有序的管理机制,给民营股东吃下‘定心丸’。”国投有关人员说。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期间,国投制定了《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管理指导意见(试行)》,选取8家企业率先试点有别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管控模式。经过三年探索实践,建立了一套差异化管控制度体系,有效促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优势互补、一起发展。以试点企业中国水环境集团为例,企业可自主决定经理层成员的人选聘任、管理办法、薪酬和履职待遇等,就连工资总额也实行集团内单列管理,由有关子公司自主决策。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获悉,为了保持混改企业的活力,国投在制度规定和协议章程约定中,给予试点企业更多管理自主权,通过规范管理,实现与混改企业的机制融合,推动试点企业积极借鉴已通过长期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国资监管做法。
三年以来,国投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管理体制,通过实施以股权关系为基础、以派出股权董事为依托的治理型管控,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一方面划定负面清单,发挥董事非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强化协同监督,避免“九龙治水”、规范信息公开披露,保障股东知情权。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国企与民企的混改驶入快车道。混改之初,双方都有“不敢混”的顾虑,通过三年探索,国投率先在混改中破题。
2022年,在所属330家单位已全面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国投按照“试点先行、由点到面、分步分类”的思路,在实施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特别是其中的改革专项工程试点企业,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当年,国投高新、电子工程院、国投罗钾、中投保等企业原经营班子“全体起立”,面向社会公开竞聘职业经理人,竞聘成功者要放弃之前签订的无固定期限合同,重新签订三年的聘任。
混改企业成为国投的改革“试验田”,成功的经验在国投内部向更大范围推广,目前集团中已推行职业经理人的企业户数占比达14.85%,职业经理人数量占比为16.18%。在严格的考核制度下,现有123名职业经理人在49家子企业任职,另有26人因改革退出经理层岗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有企业研究室主任贾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指出,国投结合混改推行的差异化管控,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要有活力存在竞争力,就得‘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尤其是混改之后的国有相对控股企业,其管理和运行机制,要与国有绝对控股企业不同。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的国司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其实施的以股权关系为基础、以派出股权董事为依托、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尽可能给予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治理型管控,效果明显。”他说。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新阶段国企改革中的关键一环,作为央企中最早的综合性投资控股公司,国投立足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使命定位,积极探索以“直投+基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有效途径,三年增加24个高新技术企业,基金累计投资近千个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项目,基金投资的107个项目在科创板上市。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管控模式上,坚持分类管理、活而有序,率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灵活性更好高效的差异化管理,推动管理“标准化”向“精准化”转变、“行政管理”向“公司治理”转变,有效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经验模式。
2月15日,我国首个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通过现场制氢的方式破解氢气的运输和储存难题,又充分的利用了我国甲醇第一大生产国的天然优势。此前一天,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牵头组建的北方氢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大连成立,中国石化大连氢能产业园同步签约。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中国石化启动“氢能技术”大兵团项目,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着力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业内专家觉得,国有企业大多位于产业链的顶端,充分的发挥国有企业对产业链发展的引领作用,有利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推动稳链固链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
2022年10月,国内首套48K大丝束碳纤维全国产化生产线在上海石化投产,打破西方垄断。这个由中国石化牵头与7家央企组建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创新联合体,与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非公有制企业一起攻关,已经基本掌握了碳纤维生产、复合材料应用等方面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企业评价研究室主任周健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切实强化战略需求导向,破解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提升高新技术的市场转化效率,简单而言就是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对企业而言就能规模化应用,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就在于让领航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势吸引到适宜的创新资源,而且出于行业领航的战略部署考虑能做到与国家战略需求无缝对接,实现国家战略、创新资源与产业和企业的多方协同。
三年的国企改革也使得企业内部的科学技术创新土壤日益肥沃。2020年4月,中国石化催化剂公司和德州大陆架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同年底,中国石化在下属研究院启动“科改示范行动”。目前,各研究院全部完成“分公司转子公司”,成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所有研究院全面实施全员绩效管理,开展差异化契约化考量,量化细化各项考核指标,设置待上岗“人才池”。
“筑巢引凤”。三年来,在战略性新兴领域,烟气C02捕集等6项重点技术中国石化面向全社会“张榜招贤”,吸引系统内外39个研究团队揭榜应征,通过组织产业链上各方合力攻坚,打通卡点瓶颈,推进成套技术工业应用,成为国资委启动的中央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专项行动中首批29户原创技术策源地中央企业之一。
“为凤筑巢”。三年来,中国石化首次聘任首席科学家,成立首席科学家工作室,形成以24名两院院士、3名首席科学家、55名院士后备为主体的战略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并构建2层6级专家职位体系,建立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
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有企业要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中国石化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公司专利质量综合评价连年排名央企第一,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科学技术创新突出贡献企业”。
周健奇认为,一方面,技术的关键性突破、颠覆性突破除了要坚持以产业链领航企业为主导,还必须靠多方联手,形成网络化的前沿竞争格局,包括领航企业、中上游关键核心配套企业、科研单位,以及行业组织、金融机构等,这个创新网络的核心层可称之为创新联合体。另一方面,产业链的领航企业要有适合的机制,既要在创新资源之间建立知识纽带,也要形成一定的商业纽带,更要形成允许探索的文化氛围,结成有共同战略目标的,以网络为支撑的,可长久发展的利益相关者。
中央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管理的全部1.47万户、地方政府所管理的全部15.04万户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基本完成。
中央企业从事主业的户数占比达到93%。中央企业超过85%的资产集中在国民经济20个行业大类,13个行业大类资产规模超万亿元,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比超70%。
2022年中央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4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27.92%;总利润2.55万亿元,增长12.83%;净利润1.9万亿元,增长46.15%;人均劳动总值76.3万元,增长35.52%;累计上缴税费2.8万亿元,增长27.27%。
完成“两化”重组、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鞍钢重组本钢,新组建中国星网、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集团、中国矿产资源等6家企业,通过国源公司整合10家中央企业煤炭资源,指导中国电信联合多家中央企业打造国家云公司。